从去年3·15晚会上泪洒南非的夏倩茜到“2004年第一案”梦碎塞班的张世佳、张瑞,中国留学生受骗被困异乡的报道像一道道抹不去的阴影,牵动着留学生及家长的心。回首这些“非常”事件,让人不解的是,每一个洋陷阱的伪装都异常相似,为什么还有一批又一批学生相继“落马”?
□ “洋陷阱”紧盯三类人
记者了解到,此次被困塞班岛的88名中国留学生中最年长的已有40岁,之前从事的工作有电气工程师、秘书、会计等。而他们远赴塞班的目的也是五花八门,有去学英语的、有把塞班当“跳板”圆美国梦的、甚至有借下高利贷,指望到塞班打工挣钱的。
据中国教育服务中心业务主管韩敏女士介绍,目前国内学生已经很容易从各种渠道了解到英、美、澳等一些留学主流国家的真实信息,由于透明度高,虽然前往这些国家留学的学生占了绝大多数,但出现问题的并不多。反而是一些“冷门”国家,不仅国内学生很难通过上网、中介咨询等正规渠道得到需要的信息,甚至从事该项目咨询的中介机构也没有机会亲自考察。这样,国外院校或代理人“说黑是黑,说白是白”,学生起程前无从考证其真伪,问题频发也就不足为奇。韩女士提醒,一般容易误入“洋陷阱”的有三类学生,一是本身条件比较差,很难被一流院校录取的;二是家底比较薄,希望节省学费和中介费的;三是所在地区的签证率低,难以被理想国家获签的。
□ “皮包公司”插手“洋中介”
记者了解到,由于国情与法律制度不同,在世界许多国家申请注册诸如教育公司、教育服务中心、教育交流中心之类与教育有关的私立企业手续非常简便,有的甚至就像领取一个个体摊贩的经营执照一样简单,其资质和资金都没有保障,对教育出口项目的把关也远远不够。
特别是所谓的国外院校驻国内“办事处”在国内某个中介公司“挂靠”一下就开始堂而皇之地做起了留学咨询服务。有的甚至连挂靠都没有就直接充当了留学咨询和“招生点”的角色。这些办事处背后的院校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办学资质、办学条件非常有限的“水货”大学。由于没有得到我国教育主管机关的认可和认证,所以我国教育主管机关很难对这些“地下”中介的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些“中介”往往给出的条件更有吸引力,留学生所面临的风险也更突出。
因此,急于出国或为省去几个中介费用的消费者一旦误中圈套,完全得不到法律保障。
□ “留学跳板”靠不住
据报道,此次受困的中国留学生中,相当一部分都是被所谓的“跳板”概念射中,原本准备借塞班作“留学跳板”圆美国梦,不料却落入陷阱。对此,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中介所描述的美好前景实际是一系列“擦边球”:课程虽由菲美学校联办,但美方却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中途签转美国更是近于说梦,菲宪法虽容许外国人入籍,但申请入籍者必须在菲律宾出生,并且在菲生活至18岁。亚裔学生不愿回到国籍所在地重新办理留学手续而选择在第三国签转,这种行为极易被推定为具有严重的移民倾向,通过签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此提醒国内留学生,永远不要相信“留学跳板”一说。
韩敏女士也告诉记者,不管走到哪里,中国人四类签证等级的事实是不能改变的。因此,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在国内与在第三国签证的难度没有太大区别,那些“保证80%以上签证率”或是“直接拿绿卡”的承诺根本不可能实现。通过在第三国学习国际课程转道美、英的做法未尝不可,但不能把“跳”当做惟一目的。所以,有意选择“跳板国家”就读的学生一定要多走几个中介,充分掌握当地院校的实际情况,一旦跳不成,至少可以留在当地继续学业。
□ 语言学校的“美丽谎言”
近几年的留学热,不但热了一些英语国家,同样也热了很多小语种国家,留学生选择读语言的也越来越多。很多国外的语言学校顿时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留学热”背后的很多留学生是根本不具备到国外大学读专业的语言能力,很多国外语言学校为了吸引这批准留学生,大打“包上大学”牌。有的甚至为学生申请旅游签证赴海外读语言。等到几个月的语言读完,学生才获悉,原来国外大学并不买这些语言学校的账。“包上大学”的美丽承诺最终成为谎言。最后是劳民伤财,上大学的梦也无法实现。
法国驻华大使馆教育处官员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针对这种情况,他们作为政府机构是无能为力的。只能建议广大留学生不要轻信这些语言学校的“美丽谎言”。
他还建议说:如果只是为了读语言也应该向使馆提出申请留学签证,尽管这样难度会大一些,但是对留学生在海外接受正规地语言教育有更多的保障。
来源:现代教育报 |